留學篇(三)「學無前後」
香港與瑞典,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地方。毅然出走後,每天都迎來不同的新事物;由環境面貌和社會制度,到語言文化及風土人情等等。當中有的純粹勾起好奇與新鮮感,有的則給予我深刻體會觸發深思。若要回想有什麼令我感到驚訝,思想受到衝擊的話,我立即想起了一位瑞典同學。
瑞典的求學生涯展開了半個學期後,有幾個科目已經修畢,迎接首次考試。作為一個來自香港的學生,我從小已經在考試為本的教育制度中歷戰沙場。雖然要複習的內容還是頗多,加上以我的學士背景攻讀這個碩士課程,可以說有些少半途出家,但我仍然視考試為家常便飯,鬆容面對。
就在其中一科考試前一晚,我就跟一位瑞典同學寒暄一下,看看對方準備好沒有,然而得到的回覆真讓我感到有點訝異;她淡淡然說明天不會去應考,言談間也流露不怎在乎的態度。我心想:「什麼!竟然有人比我還淡定?我鬆容不迫除了因為已經準備相當外,其實主要是自己從小考到大,大學也讀過了,對考試成續確實也不像從前上心。畢竟有些科目自己不喜歡,也知道將來大概不會用得上。但你竟然出席考試也不上心,確實甘拜下風!」
這令我回想起在香港讀大學時,有位同學經常不如期應考。他慣以各種原因,例如裝病請假,然後申請補考。一來可以騰出更多時間複習,二來由於補考日期通常不會與原本考期相隔太久,教授也沒那麼多時間心機重新出一份完全不同的考卷,所以他就向已應考的同學打聽題目內容再作準備。
我那位老實的瑞典同學當然不會這樣做,她說不應考的原因是還未複習好,覺得這樣去考沒有意思,自己沒有真正學到什麼。我又心想:「什麼!難道你認為我去應考,是已經真的完完全全複習好,準備會去拿個滿分嗎?雖然我本身都是著重學問多於考試,才對考試不太上心。但『沒複習好,不去考了』的態度著實令我不止甘拜下風,簡直五體投地!」。
最後她說會待重考時才赴會;是這樣的,我們學系每科考試都設有重考,一般在每個學期開始之前。我們可以隨便選擇要出席哪一個,即使第一次已經如期考了,不論成績如何也可以再考(當然考題會不一樣),而且只要還未畢業,喜歡的話可以不停考個夠。重點是學校只會記錄最佳成績,若下次考差了則不會計算。
我後來想一想,明白是什麼一回事了;香港那種催逼的考試制度的確能夠把學生綁在書桌前日以繼夜地複習,把堆積如山的練習題都做個翻轉。這強大的壓力或許能推動學生勤奮向學,但又培養了多少對學問的執著?又能否在求學過程中領悟到知識與自己的真正連繫?
相比之下在瑞典,考試壓力可以說是零,卻更能讓學生在知識寶庫中,無後顧之憂地盡情探索。眼前的東西是否在考試範圍內根本不要緊,重要的是自己獲得了多少學問。錯過今次考試,還有下一次;下一次失敗了,還是再會有下下一次(當然你不會預期要花夠幾年時間吧)。因此亦不會有學生因為考試而打亂自己日常的生活節奏;課本當然要溫習,但不會由朝到晚把自己關在家裡或圖書館,更不可能給你開夜車。
然而這樣還是不夠,因為不少人無論面對過無數考試,上到試場依舊緊張起來,腦筋失靈。特別是面對艱深題目毫無頭緒,看著手錶一分一秒地跳動的感覺各位應該非常清楚。為了消除這些外在因素,瑞典一般考試時間都遠超你實際所需,通常是兩三倍。以我學系為例,一考就是六小時,我通常兩三個小時便交卷回家。
間中也有奮戰到底的時候,記得有次其他題目都答完了,只剩下一條。糾纏很久,想到頭昏腦脹便小休一會,慢慢喝口茶,吃點零食水果補充能量,放空一下回頭再戰。其他同學也不輸人,一起開餐,大家都知時間非常充裕,淡定慢慢來。校方希望提供一個能讓學生盡力發揮自己學習所得的環境,我最終花了個多小時終於想通了。與其稱它作一個考場,我會說它是一個很好的思考空間,讓我好好面對自己追尋的學問知識。
以上還不夠?不怕,一般考試所佔的成績比重跟平時的作業、實驗、專題研習等是對等的,其他評核方式加起來可以比考試重要。另一邊廂「考試定生死」在香港比較常見,難免令學生變得功利;若想了解的東西不在考試範圍內,還是花多點時間應對考試吧。瑞典則分散評核成績的比重,不希望學生只把心神花在考試而錯過其他學習機會。
在香港讀書我明白了「學海無涯,唯勤是岸」;而瑞典這個開闊國度,則令我體會到「學無前後,達者為先」。對於當下的結果無謂過份執著,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在做什麼。學生畢業所帶走的不僅是成績單上的分數;通過了無邊際的學習空間與不斷求進的機會,學生獲得的是一種態度,一份信念。他日進入社會迎來更多挑戰,此時領先,彼時落後,若能堅持一路走來,不知不覺你會跨過一座又一座的山峰。即使老了,走不快了,好奇心與探究精神還是不滅。
在遠東一些受到諸多制肘、生活被逼迫、文化受壓制、自由被蠶食的朋友們,不知你們能否為自己開創一個無遠弗屆的思想空間,應對眼前發生的一切?待續⋯⋯